我们如何培养珍贵的普通人 ?

转载 实务学堂 公众号

六年前的冬天,我们一群人在筹办实务学堂,项目叫什么,培养目标、价值观、内容怎么定,都有很多轮讨论。讨论到使命愿景时,我提出了一句话——培养珍贵的普通人,几乎所有人一下就都同意,很快就决定下来了。

过去六年,这句话时不时就出现在一些公共讨论之中,很多人说自己就是为了这句话而来捐赠、做志愿者。为这样一个愿景,我自己投入了2200来个日子,钱琳霖老师、曹蔚、佳羽、张鑫等也都参与了六年,数以千计的人,以志愿服务、捐赠、提供就业和实习机会、成为学员和家长等方式加入其中。

我们做了很多很多尝试,有过一些成绩,遇到过一些困难,而这句话给我们的力量一直都没有削弱,而且,“珍贵的普通人”的形象越来越具体、生动、丰富。时隔六年,我想再尝试阐释一遍,我们如何理解“珍贵的普通人”,我们发现成为和培养珍贵普通人的过程中,哪些方法有用。

假如培养月入四千的服务员,你愿意为此努力吗?

前几天,我写了一个小故事。

刚刚结束的这个白露营(实务学堂青少年职前训练营秋季营),我们有个从贵州大山来的学员,营期快结束的时候,她找了一个餐厅的工作,准备做到春节。她的推荐人最近来访,我才知道,这个学员是她们寨子里的第一个餐厅服务员。以前的女孩大多是包工头介绍去工厂打短工,时薪只有正常工资的一半。

我问这个孩子,她知不知道,自己的同龄人为什么没有人去做服务员?

她说,首先她们不知道可以找这些工作,找工作难,工作中也面临沟通的困难。

更重要的是,她的推荐人补充说,从山里到大城市,并且好好生活下来,这件事儿就已经难于上青天。要不是实务学堂在这里,她们也没办法支持她在广州发展。

从她们家乡来广州,只有三小时高铁,但她从来没有走出过大山。这一次,因为有个在她的家乡工作很多年、赢得了她们信赖的公益机构帮忙,才来到了广州。这个公益机构的人,帮她联系了学堂,教她写申请表、参加面试,然后做好了家长的沟通工作,给她买票,全程视频指导她进站、上车,最后在广州高铁站接她,陪她在学堂住了几天,才让她能开始这一次的“冒险”。否则,她要进城打工,也只好跟着包工头进厂。

我就感慨,很多人觉得不起眼的工作,对这些孩子来说,已经是非常好的出路,已经有非常高的门槛。

在广州,她当然也踩了很多“坑”。如果她不是在实务学堂,一个坑,可能就能让她陷进去,然后再也不敢出来大城市。但换个角度来看,她只要没踩特别大的坑,掉进去,在这个真实的世界,她自然也就学会了基本的生活和生存的技能。

她的家庭面临着一个紧迫的问题,解决办法说起来也可以很简单——去工作,赚到钱,而且,好好工作、长期坚持,赚到多一点的钱,不能打短工,因为经常换工作很难存到钱。在广州,一般好一点的餐馆,能够包吃住、月入4000左右,如果她能稍微稳定地做下去,不乱花钱,一年攒个2万左右是非常可能的,这对于她解决自己和家庭的困难,非常实际。

而且,她可以一边工作,一边认识职场和城市,学习技能。她去工作以后,已经慢慢提高了自己的沟通能力,和处理跟同事关系的能力。

她之前想过去学一个技能,但因为沟通、学习能力不够,很费劲。我跟她讨论,先做两年服务员,攒一点钱,成熟一点,再去学其他技能、做其他职业,是不是也可以?她毕竟还年轻。我在《我为什么建议学生去餐馆工作》这篇文章中详细分享过我的思考。

但是,即便我们知道,从大山里走出来,到大城市做一个好的服务员,对这些孩子来说已经很不容易,但也是挺好的出路,我们的家长、老师,愿意把“成为好的服务员”作为一个目标吗?

我过去的观察是,通常不会。

很多的家长、老师,甚至公益机构,都想象着孩子们上大学、做高阶的工作,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,但是,绝大多数的孩子,最终都是要过普通的日子,要普普通通、踏踏实实地做一份工作,获得自立,也获得自尊和尊重。如果只是盯着动人的、“好的”目标,而不着眼更实际的、适合的目标,很多孩子可能不光无法实现阶层跃升,甚至还要沦落到打“黑工”、打短工的命运中去。

如果人生是一个马拉松,不能让孩子第一年就跑全程并且获得很好的成绩,我们可以务实一点,帮助他们一点点训练,先跑三公里,再跑五公里,然后,十公里、二十公里、四十公里……

所以,时隔六年,我们同样致力于“培养珍贵的普通人”,而目标已经变成了很具体的样子:先走出大山,踏踏实实地在大城市做一个服务员,赚到钱,实现自立,然后,成为一个好的服务员,再然后,再说其他的事。

我们有些学生的基础比这个贵州大山里的女孩好一点,所以,他们在职场的起点、发展速度可能会更好一点。比如,同样也是做服务员,但是,比较快获得机会,被培养去做咖啡师、运营管理,甚至是储备店长。服务员不是只有一个面相,他们的水平相差甚远,所以,重要的是,我们自己可以做什么样的服务员。

同时,我想再狠狠地戳破一个泡泡——知道吗,其实,很多年轻人,还做不到一个好的餐厅服务员

“做不到”的原因包括几方面:

第一,技能不够。现在的教育,不见得真的把孩子培养成了思维敏捷的人,有可能还同时,把很多孩子变成了手脚笨拙的人。大量孩子绝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学校的“格子”里,被鼓励做“轻松”、“体面”的“办公室工作”,但一方面读写水平赶不上GPT(智能机器人),另一方面,也丢失了动手能力,真的可能是扫把倒地都不去扶起来,扫地拖地也看不到边边角角。这样的情况,进入职场、社会,怎么安身立命?

第二,心智不够。很多人没有经历过真实世界,不会处理的真实的、复杂的问题。职场关系未必复杂,但很真实,而且肯定没有标准答案。很多孩子即便成年,心智水平可能也才十三四岁。所以,进到真实职场,既没有办法沟通自己的困难,也没办法帮别人解决问题、满足团队和客户的需求,有的甚至见到“活人”就躲。这样的情况,做什么职业都没办法做好。

第三,认知不够。职业选择是非常理性的事情。知道自己喜欢什么、擅长什么,市场为什么买单,才能做出好的选择。很多人可能对职业一无所知,还装满了偏见,根本无法做一个理性选择,更谈不上理性规划。所以,第一步,可能就不敢走出去,就遇到了麻烦。

过去这六年,我也看到,并不只是来到学堂的青少年可能有这三方面的“不够”。很多年轻人读完了大学,准备也可能不够。如果是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,花去了非常高的时间和金钱成本,背负了非常多的期待,而现实已不是二十年前那样,靠大学学历找到很好的工作、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,可能更难接受从基础职业做起、在职场中辛苦地摸爬滚打的事实,更难踏出走向职场和社会的第一步。

我们可能看到很多年轻人“躺”和“摆”,我们可能着急,他们读了很多书为什么还不去工作,其实,很多人就是期待非常高,但真的做不到、搞不定、能力不足够。

餐厅服务员只是一个职业参照,我们并不是一个餐厅服务员培训机构。所有的孩子都可以探索各种职业,实务学堂会提供探索的支持。大城市、互联网,恰好也开放了足够的信息和机会。如果一个孩子心怀理想,我们总是尽可能提供支持。最后,只要反复考虑这两个原则:第一,是不是自己可以够着的工作,理想毕竟得落地到现实,职业得有个开始;第二,是不是有成长的工作,能不能在其中成为专业人士。

而更重要的是,能不能自我负责,踏踏实实把生活过好,踏踏实实把具体的工作做好,踏踏实实地与人交往,以及踏踏实实地去市场摔打、成长。

现实一时无法改变,怎么办?

过去六年,学堂深度陪伴的孩子只有一百来个,但接触的孩子、家庭少数也有几百个,因为我们真正陪伴他们从学生到职场人、从消费者到创造者、从伸手要钱到自己赚钱,我们看到的很多现实的、深度的焦虑。

我在《我为什么建议学生去餐馆工作》那篇文章里提到一本书,《纽约手艺人》,美国社会学者理查德·E·欧塞霍所写,特别细致地介绍了纽约这样的国际大都市里,鸡尾酒保、精酿师、理发师、全只精宰屠夫中的“精英版本”如何练就。他说这些工作有一些共同点,比如,都是传统的、有几百甚至上千年历史的,家长觉得正经但并不体面、甚至不希望自己孩子从事的。

但作者接触的这些人,恰恰都是中产家庭出身。他专门有一章讨论,为什么中产家庭的年轻人愿意去做这些工作。原因很多,其中有两点,我印象很深刻。第一,是这些年轻人或者背后的家庭,不担心因为做了这些工作,就阶层滑落(或者让别人觉得阶层滑落),第二,是这些年轻人的成长和教育背景,恰好让他们养成了某种文化品位,可以提供这些精英消费的服务。

我不止一次从学生、家长或者他们的同龄人那里听到,如果去做服务员,真的“太丢人了”。我当然不觉得丢人,而且我知道,可能一些很好的餐厅的服务员,我们很多学生还拿不到offer。但是这些孩子和家长觉得丢人,这种感觉也是真实的。背后的原因,可能就是他们看到的世界里,服务员的确是不体面的。这样的“世界观”,也的的确确是真实的。

前段时间去世的国内知名社会学家李强教授,他长期带团队做中国社会分层研究。他有一个演讲,分析中国离“橄榄型社会”还有多远,结论其实就是,很远很远。

所谓的“橄榄型社会”,就是这个社会的“中产阶层”要多一些,比如,年收入10-50万的家庭会是社会的主体。李强教授说,“橄榄型社会”,是我们想象中的“现代社会”,是一个相对理想、稳定的社会。中国的现实是,2001至2020年之间,的确几乎每年都会新增800万进入“中产阶层”,整体社会结构慢慢从“倒丁字型”到“土字型”过渡,但是,城乡之间、东西部之间,甚至特大城市和小城市之间,差别非常大。(延伸阅读:社会学家李强演讲

我们在广州这样的特大城市看到的社会,其实是接近“橄榄型”的,我们的确看到,很多人都可以得到10万以上家庭年收入,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也比较平等,从事服务行业也可以很体面,甚至很多人,就像是纽约这样的城市一样,在不同的职业里轮换,也不会担心自己“阶层滑落”、“不体面”。所以,我们自然而然地觉得,很多职业都很体面,好好做、长期踏实地做,就可以创造更多价值、更体面。

图片来源人文清华讲坛

但是,在农村和小城市,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和小城市,大家看到的世界,是“倒丁字型”的,只有少数职业是明显高出当地很多人的收入,有很多人所没有的“体面”。包括,在大城市里的农民工,很多时候,看到的也是这样的世界。

图片来源人文清华讲坛

当我们说“珍贵的普通人”的时候,这些人的世界里,其实是只有“贵人”和“贱人”,是很难想象“普通人”和“珍贵”是有什么关系的。他们看到的,的的确确也都是真实的。

有人说,中国偏远农村和特大城市的差别,可能比中国特大城市和美国纽约之间的差别要大,这大概就是实情。

除此以外,李强教授在其他文章还提到,中产阶层在中国社会的占比是1/4左右,但其中3/4可能是脆弱、边缘的中产。比起《纽约手艺人》里面不担心滑落的中产,中国的大部分“中产”可能更惴惴不安。过去几年的冲击,很多人家庭收入减少,这种不安全感、焦虑感,就尤其加重了。

我看得到,很多农村和城市打工家庭的这种焦虑无措,背后就是这种随时滑落的危机的真实体现。他们很难想象,自己的孩子可以做一个普通工作,然后可以获得安定和尊严。即便是真正的中产,也缺少真正适应现代生活的思想资源。赚了钱,然后呢?当我们财富暴增、骤减的时候,我们如何安顿自己的生活,我们很多人是不知道的。我们没有成为一个完整的人、经历完整的生命、过珍贵而普通的生活思想资源。

所以,如果从宏观角度来看,培养或成为“珍贵的普通人”,不只是一个教育问题,也是一个社会问题。

那么,问题来了,如果我们去看更多研究,就会知道,这个国家的现代化社会进程,已经持续了两个世纪,依然没有完成。时常往前,偶尔停滞。向后展望,我们可能也很容易知道,实现整个社会的转型,会是一条非常漫长的路。

现实就是这么个现实,我们怎么办

在六年前,甚至八年多前,我自己已经做了一个非常个人的选择。我选择了做教育,不论世界怎么变,我要做的,只是踏踏实实地在这里,做一个小小的学习社区,陪伴来到了这里的年轻人,先把身心安定下来,然后一步一步地、踏踏实实地走出去,一步一步地、踏踏实实地把自己的生活过好。

然后,再理性一点地考虑,我们会在大城市里做一个职业学习的社区,让年轻人进到一个相对开放、更有竞争也更有机会的城市,在一个接近“橄榄型”的社会,进到职场,真实地接触、学习,慢慢成为珍贵的普通人。

正如前些天,我跟一些公益同行交流的,实务学堂,就只负责探索这一条适合农村青少年的职业出路、自立之路,我们在靠近“出口”的地方,等着这些孩子,陪这些孩子。我猜我们无法规模化。社会一旦转型,政府、企业,自然都会把这样的事情规模化。但现在,至少实务学堂做不到。但不重要。陪一人和陪一万人,没有本质区别。

将近一个世纪前,陶行知提出:不做人上人、不做人下人,要做人中人。说的,也就是要做“珍贵的普通人”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,相比那时,我们这个时代的年轻人的确有了更多做“人中人”的可能性,希望我们更多年轻人,抓住可能性,而不是守着内心的焦虑,稍微往前走多一点点。

大海航行,如何保持动态平衡?

很早以前,我已经看到了一个问题,单纯投入资源,解决不了农村青少年的问题。资源在这里,孩子不拿去真正解决自己的现实问题,资源就是死的。

后来我还发现,一般以为的“授之以渔”,也就是教授技能,有时候也走不通。从学习科学的角度来说,学习一个技能,首先还要解决学习意愿和能力本身的问题。

比如,一个咖啡馆愿意带学徒,但有的年轻人可能不愿意去做,或者希望马上成为咖啡师,而不愿意做服务员的工作。

还有,我们曾经教编程,如果一个学生的日常心态是“完成作业”,需要老师帮忙管理学习任务,像小学一二年级老师做的那样,是没有办法真正做这个职业的。尤其AI 时代到来以后,凡是具体的“作业”,AI 都能秒速完成。而且,很多农村青少年的学习能力真的很薄弱,学习两年、三年,可能还达不到AI的水平。

所以,2022年,我们不再教编程,包括平面设计、短视频剪辑等。事实上,这些行业也很快都迎来了AI时代的洗牌。这时候,我们需要更加认真地思考,到底我们说的“珍贵的普通人”,是什么?

社会会变,技术会革新,外部的不确定因素非常多,把我们在这个时代的生存,想象成在大海航行最合适不过了。我们在这样的大海之上,怎么才能安定自处呢?

“在所处时代和世界,找到自己的位置,实现自立”,这句话,成为了“珍贵的普通人”的新注脚。在不确定时代保持“自立”,会是一个寻求动态平衡的过程。简言之,让年轻人在“大海”中保持“动态平衡”,是实务学堂的具体目标。

纵向的时间来看,我们认为,陪伴他们走过职场初期的三步,就能帮助他们自立,而且具备以后继续动态平衡的能力。

这三步包括:第一步,探索和走入职场;第二步,在一个全职工作中,至少坚持一年;第三,在当前职业站稳脚跟,能够有三五年稳定发展。

为此,我们提供了三个项目:职前训练营职场新人营、学友社区,从职前一年到职场最初三年,全程支持青少年自立。

横向的能力来看,我们认为,种下一颗基础习惯的种子,能够帮助他们自立。这些习惯就是,主动、求真、双赢。

主动:对自己的人生抱有无条件的责任感,做自己人生的参与者(player),而非受害者。积极主动地看待事情,不是“如果我”、“不得不”,而是“我可以”;为自己做选择、确定目标、做计划并落实,承担自己选择和行为的后果。

求真:让自己的人生,建立在真实的地基上,真正掌控它的建造过程。积累对世界、自我、具体事物的真实认知;基于真实、准确的信息做判断和选择;保证完整执行和可靠交付;承担结果,尤其不如己愿的结果。

双赢:主动合作,过富足的人生。理解关系的本质;与人对等合作、互惠双赢,警惕“零和”、双输;真诚沟通。

当一个自幼残障的女孩、一个童年经历过非常多家庭不幸的男孩来到实务学堂,我们和他们一起做的事情是,相互支持,学习接纳现有的“剧本”或已有的伤痛,做好当下,长期坚持,慢慢获得自己人生的自主权。

当他们结束职前训练营,第一次离开学堂、走上职场,至少已经更有力量做适合自己的职业,安排自己的生活,也知道,这个世界上,有一群人,始终在一旁提供支持。

延伸讨论:如何拥有富足的人生

2018年3月创立于北京昌平

2020年秋季迁址广州

探索打工子弟职业发展新路径,

为美好社会培养珍贵的普通人。

职前训练营职场新人营招募中




喜欢阅读这篇文章吗?

您接下来可能想阅读的更多文章:

  • 挑战与机遇,我们是否仍需学习编程 ?
  • a post with images
  • 探索创新教育的实践
  • 如何使用 GPTs ?并帮助营地领队优化播报话术呢?
  • a post with videos